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xiami (2) 2025-07-07 20:52:36

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http://www.busunion.cn/) xiami 第1张

撰稿/左瑞 参加首届“让女足回家”全国足球精英交流赛的红河县一中,本是一所高级中学,但这次却派出一支初中代表队前往西安参赛——这是怎么回事?据悉,为了解决足球生源的难题,该校从2021年起创设“初中足球特训班”。从此,这所高中校园就多了一群踢足球的初中生。

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http://www.busunion.cn/) xiami 第2张

红河县一中女足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该县位于哀牢山脉、红河沿岸,是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总人口为36万,其中哈尼族人口超过29万。红河县一中女足,已成为这座山顶小城、马帮古镇最闪亮的名片之一;而每逢赛前以哈尼语齐声呐喊,已成为她们的标志性特征。据了解,前往西安的这支队伍,超过九成队员都是哈尼族。

始建于1952的红河县一中,于2016年才组建了全县第一支女子足球队,从此开启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的快速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从优到精”的自我定位发展时期。建队以来,从全州第五,到七夺州冠军、六获省亚军,直到2024年赢得云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总决赛高中女子组冠军。

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http://www.busunion.cn/) xiami 第3张

据统计,2016年到2024年,该校男女足球队员共有380人考入湖南师大、云南大学、云南师大、云南农大等高校,为红河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足球人才,有的已经在红河州的屏边、建水、金平、红河等县的校园或青训机构担任教练。而今年高考前,全校已有6名足球队员通过体育单招考试被高校提前录取。

去年12月,从红河县一中考进云南农大的彝族姑娘高艳入选五人制女足国家队,备战亚洲杯;今年1月,红河县一中高三学生、女足哈尼族队长李芬艳被陕西全运U18女足相中,并随陕西队晋级决赛圈。前有国家集训队球员,后有全运会正赛选手——红河县一中女足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脚步从未止步。

球队起步时,没有球场,就在水泥地上踢;没有器材,找当地企业捐赠;没有师资,田径教练顶上再说……红河县一中的足球能有今天的成绩和氛围,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球队训练比别人更加刻苦努力”。

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http://www.busunion.cn/) xiami 第4张

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http://www.busunion.cn/) xiami 第5张

由于当地足球基础薄弱,为了解决高一学生零基础踢球起步太晚的症结,以及高中足球普遍存在的后备力量不足、梯队建设不全等问题,在当地政府和教体局的支持下,这所高中2021年创办了“初中足球特训班”。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年级1个班,每个班有三十多名学生,男女生各占一半。自此,全校3600多名学生当中,有了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共6个年龄段的男女足各1支队伍,形成了12支球队近300名队员的完备梯队。

据了解,去年夺得云南校园足球总冠军的球队,就是以首批“初中足球特训班”的毕业生为主组成的。通过和当地几所小学开展合作,近年来,“初中足球特训班”有超过三成的生源在小学阶段已经接受过较系统的足球训练。而初中女足也获得了红河州冠军和下届省运会参赛权。

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http://www.busunion.cn/) xiami 第6张

校队多年来一直坚持一周六练,一天两练。目前配有9名专职教练,每天在同一块场地上轮流操练12支队伍,清晨6点半是50分钟的体能训练,从上午到傍晚分三个时段,各进行两小时技战术训练。经过九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该校已登上云南校园足球的顶峰,仍在探索自己的青训育才之路——多打比赛、持续进步就是行动之一。这支在云南练得最勤、从不叫苦的校园球队,对首届“让女足回家”全国女足精英交流赛充满了渴望。

“我们是一支大山上的球队,初中队每年只有两次固定的比赛机会。”校队总教练、校足办主任郑雪峰说,获得高规格全国性女足赛事的参赛机会让他深感荣幸,“我们的队员太需要、太渴望这样的比赛了。”而孩子们听说比赛是在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举行,更是无比激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去过西安,借《足球》报主办的这次比赛,她们不仅可以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也非常向往那些名胜古迹的魅力。”

让女足回家 | 红河县第一中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风景 (http://www.busunion.cn/) xiami 第7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