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的每一项技术革新似乎都会引发争论,尤其是职业车手的抵触更为明显。从1930年代的变速器到如今的无钩轮圈,大多数变革最终都在漫长的抱怨与抗议后才被勉强接受。
外媒bikeradar整理了公路车史上最具争议的技术变革,虽然侧重职业领域,但许多变革也深刻影响着普通骑行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碟刹
碟刹系统应用于山地车领域行之有年,不过公路车却是近十几年的事,这要回溯到2012年,当时Colnago与Formula合作推出Colnago C59 Disc后,为此 碟刹公路车的篇章,随后Sram、SHIMANO和Campagnolo等三大变速系统相继加入战局,接着将技术下放到各个级别,时至今日,各家系统已有全系列的碟刹产品。
碟刹系统之所以能够在公路车领域大鸣大放,除了获得三大变速系统的鼎力支持以外,UCI更是扮演关键角色,原本在2016年公告允许试用碟刹一年,希望藉此搜集相关的使用经验,以便决定2017年是否可正式导入使用,结果当年4月因故紧急暂停,而后在2017年重新开放使用碟刹,随着明星车手选择碟刹公路车为战驹,并且陆续拿下冠军,碟刹系统也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步。如今,很难找到配备圈刹的公路车,尽管Colnago在2024年推出了C68 Rim,算是“开倒车”。
桶轴
伴随碟刹的普及桶轴设计也曾让职业车手怨声载道。他们声称这会使比赛中换轮比快拆慢得多,且各品牌桶轴规格不统一,中立服务需配备大量不同轮组。争论点还包括桶轴本身及车架的重量问题。
后来人们发现桶轴实际属于车架而非轮组配件,且当前公路车已基本统一为前12x100mm后12x142mm规格,实现了轮组通用性。职业车手也掌握了快速自己拆卸通轴,换轮效率大幅提升。
变速器
“变速器只适合45岁以上的人。靠肌肉力量取胜难道不比机械伎俩强吗?”——Henri Desgrange(环法创始人)
既然车手们可以用30踏频艰难骑上图尔马莱山或直接推车时,何必让他们选择更轻松的齿比?
在变速器出现前(20世纪初),若想换低齿比爬坡,车手需停车松开蝶形螺母、翻转车轮换到另一侧更大飞轮再重新紧固,登顶后重复反向操作。直到1940年代,Campagnolo推出Cambio Corsa变速器,提供四个齿比,需用座管上的两个杠杆解锁后轮、倒踩踏板松链、再换齿比、最后重新锁紧车轮。操作流程虽然复杂,但比翻转轮组或单速爬坡轻松得多。
头盔
1989年环法最后一站计时赛,莱蒙德(Greg LeMond)戴着头盔以8秒优势击败费尼翁(Laurent Fignon)——尽管头盔已是他的 “制胜装备” 之一,但UCI直到2003年环意赛才强制要求比赛中佩戴。许多职业车手仍抱怨佩戴头盔让头部过热,UCI甚至允许他们在5公里以上山顶终点爬坡起点摘下头盔交给队车,防止过热。
功率计
2018年环法赛事总监普吕多姆(Christian Prudhomme)曾提议在比赛中禁止使用功率计。当时观点认为功率计导致车手按阈值功率爬坡,避免超出阈值功率导致比赛沉闷。弗鲁姆盯着功率计的经典画面更被认为是“证据”。
后来证实弗鲁姆低头是为了放松颈部肌肉改善呼吸,职业车手通过大量训练与教练分析清楚自身能力,常在赛前预骑关键爬坡段确定可持续节奏,因此比赛中并不依赖功率数据。
比赛无线电
这是UCI一直密切关注的技术,UCI多次尝试禁止比赛无线电,认为车队经理通过无线电指挥战术削弱了车手的自主性,还可能因指令(如加速抢位)增加撞车风险。
无线电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中被禁,但在其他赛事中仍被允许。支持者认为无线电能及时通报事故或机械故障,提升安全性。这场持续十余年的争论短期内难有定论。
压入式中轴
2006年Cannondale推出压入式中轴(BB)旨在减轻五通重量、增强刚性,并使曲柄组能采用更粗壁薄的中轴,同时降低车架制造成本。但这衍生出多种中轴标准,替换困难,且易出现异响和磨损。
如今几乎所有新车架都改用T47螺纹中轴,或如 Cannondale最新车架回归BSA标准。
内走线
这大概又是一个 “车手可能喜欢,机械师绝对讨厌” 的设计。如今高端车型几乎都采用内走线,甚至专为外走线设计的Specialized Aethos也在第二代改为内走线。过去简单调节把立高度可能需要拆卸整个前叉,现在多数车型采用剖分式垫圈使调整更便捷。
但内走线需弯折线管,更易出现变速失灵和断裂问题。检修时往往需要大范围拆解车架。当然对现代高端车型,“线管”已属用词不当——变速基本采用电子无线控制,刹车使用液压传动不受管线走向影响。
一体把
一体式车把固定了把立长度和车把宽度,碳纤维材质更换成本高,品牌间兼容性差。品牌会为职业车手定制特殊规格组合,但普通车友只能接受标配或更换整车。
真空胎与无钩轮圈
这一争议在职业赛场仍在持续。和碟刹类似,真空胎被贴上不安全标签,被视为摔车元凶。但实际上职业车手曾经不可或缺的管式胎因脱框导致的事故远多于真空胎。
无钩轮圈被指存在胎唇脱离风险,职业车手联合会主席汉森(Adam Hansen)甚至呼吁禁止无钩轮圈。2024年在阿联酋巡回赛上德亨特(Thomas De Gendt)的摔车也引发了讨论。即便无钩轮圈ENVE也在最新SES Pro轮组添加“微钩”结构以备不时之需。
目前尚不清楚这场争议的最终走向,但鉴于真空胎的滚阻通常低于其他类型轮胎,职业车手大概率会放下顾虑,继续使用这项技术。
你对哪项新技术 “又爱又恨”?
或者有哪些遗漏的新技术?
欢迎留言
文章来源bikeradar,部分编译来源网络,单车志综合整理
网址如下:
https://www.bikeradar.com/features/tech/the-10-most-controversial-changes-in-road-cycling-tech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合作
请联系微信号
syd1259981093
*轻戳图片即可查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