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公开怒斥黑公关,官媒却利箭齐发痛批小米汽车,谁惊?谁怒?
10月16日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现场,雷军穿着一身得体西装走向讲台,公布小米汽车的成绩单:“上市一年半,交付量已达40万辆”,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随即他话锋一转,提高音量呼吁“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这时,现场的掌声明显顿了一下。
或许谁也没料到,这句看似正确的话,会掀起一场覆盖官媒、评论界和数万网友的舆论风暴。
小米汽车成都事故台前幕后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时间线。
在雷军演讲的三天前,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的严重交通事故。
根据多名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先是摇摆不定,有网友称一起等红绿灯时,还听到该车驾驶员在大声吼叫。
随后车辆超速失控,先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
救援人员围着车身“拳头砸、石头撬,车门就是纹丝不动”,由于火势越来越迅猛,最终没能及时救出车内人员。
这已经是半年内小米汽车第二起类似事故,3月份安徽的事故中,同样出现了碰撞爆燃、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只是当时,公众更关注的是智驾是否不够成熟,又为何爆燃。
很快,成都公安公布通报: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事故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但网友的疑问没停:为什么车门在碰撞后无法打开?连最基本的救援通道都保障不了,再智能的配置有什么用?
据澎湃新闻报道,该汽车客服工作人员也表示,由于事发时间是凌晨三点,这个时段没有工作人员值班,他们未接到相关求助或报案电话。
但小米汽车官方始终没有正面回应该事件,雷军的微博动态仍沿着既定的“宣传轨道”推进。
10月16日,雷军参加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现场,抛出了对“黑公关”的指责。
10月17日清晨,雷军分享健身动态,配文“10月17日,周五,一场秋雨一场寒。好多天没去健身房了,今天坚持打卡! 健身房打卡,2025年第102次”。
但这绝不是岁月静好的 HAPPY END。
人人喊打的“黑公关”,怎么就不灵了?
2025年9、10月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黑公关”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抵制黑公关”已经成为车圈政治正确,卖惨必备的之良品,为何雷军的发言引众怒?
他在大会上详细介绍了小米在智能驾驶上的投入:“第一期总投入57.9亿元,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
还兴致勃勃地演示了端侧AI模型的功能,“不用联网就能通过情绪识别实现语音控车,本地算力还能保障隐私”。
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在“车门打不开”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
有网友调侃:“能搞定拟人化交互,就不能搞定碰撞后开门?”
这和上半年,车规级纸巾盒与消费级芯片上车一样有种错位的荒谬感。
言归正传,据了解,小米SU7无机械式外把手设计,若想从外部打开车门,只能通过按压藏在门把手内部的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当外部门把手出现紧急断电,将无法实现电动解锁。
此时唯一能开门的,只有车门内侧的备用机械小把手,但前提是车主还有行动能力可以开门。
按照行业惯例,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需要确保在断电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机械式拉手开门,因此,绝大多数车型都会针对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双重安全冗余。
在造价成本上,正常为了能够实现断电情况的安全开门,隐藏式门把手成本较机械式更高,但也不会高太多,两位数到三位数不等;但若不考虑安全冗余设计,隐藏式门把手的汽车成本费用将明显下降。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官方注意。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征求意见稿,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被禁止,车门把手必须具备特定的手部操作空间和机械释放功能,以确保安全。
官媒利箭齐发痛批小米
最先站出来发声的是《浙江日报》。
10月19日,这家官媒发布评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标题直接点题,字里行间满是锐利。
文章里写道:“网络黑嘴、黑公关确实该打。但公众还没等到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清晰回复,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
当天下午,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就转发了这篇评论,并附上自己的长文观点。“在SU7新事故的敏感时刻,用‘黑公关’这种激烈词汇,很容易让公众觉得小米在反呛批评。”
第一财经发表《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等评论,批评小米 “重营销轻安全”,警示企业不能让速度掩盖产品质量,呼吁小米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严把安全关。
经济观察报刊发《小米之 “祸”》,直指小米存在 “模式之祸、理念之祸、生态之祸”。文章批评其过度营销、忽视产品本质,以及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呼吁企业回归产品与安全本源。
澎湃新闻发表《舆论风波之后,企业可以 “保持沉默”吗》,指出企业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应负责任地直面,而非选择沉默或撇清关系,更不能以打击 “黑公关” 为名转移话题。
钱江晚报公开呛声雷军不能把“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直言不讳地提醒小米在遇到安全隐患和质疑时,不要偷换概念,以黑公关为名,转移公众对产品问题的关切。
事件发酵后,部分“米粉”在社交媒体围攻批评媒体,呼吁小米法务起诉“黑公关”。第一财经等媒体甚至因此修改标题、开启精选评论,引发对 “饭圈化” 舆论生态的担忧。
当主流媒体发声的枪口对准,意味着对小米汽车安全与品牌责任的讨论已从“口水战” 升级为系统性的主流舆论审视。
10 月 20 日,央视新闻微博发文,一方面肯定 “小米等北京车企为汽车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强调 “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对每一起事故都承担好应尽的责任”。这一表态显示官方舆论在肯定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对其安全责任提出明确要求。